今天是:  
站内搜索   
信息快递
焦点图片
视频集锦
美丽家庭
达人园地
志愿聚焦
阳光驿站
百姓杂谈
网上学校
情感热线
妇女之家
儿童之家
黄海情缘

地 址: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东园路8号
电 话:0518-86089826
手 机:13851266597
网 址:www.huanghairenjia.com
邮 箱:huanghairenjia@126.com

  百姓杂谈
 
→当前位置: 首页 -> 百姓杂谈
在北固山顶重建景疏楼
新闻来源:    点击数:5090    更新时间:2014-7-11 15:45:45    收藏此页

在北固山顶重建景疏楼
陈圣余


        ******、中国的名楼
        中国历史悠久,文化深厚。中国的古建筑独具一格,不但有气势恢宏、辉煌壮丽的宫殿,也有许多雄伟壮丽、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,那些屡毁屡建流传至今的名楼,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。
        2007年10月25日,经中国文物古迹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确认,产生了“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”,它们是:湖北武昌黄鹤楼、湖南岳阳岳阳楼、江西南昌滕王阁、云南昆明大观楼、山东烟台蓬莱阁、山西永济鹳雀楼、湖南长沙天心阁、江苏南京阅江楼、陕西西安钟鼓楼、浙江宁波天一阁。
        这些名楼,千百年来有无数文人墨客题刊、吟咏,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。其中最有名的有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、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、崔颢的《黄鹤楼》诗、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诗。楼以文名,诗以楼传,互为表里,相得益彰,遂致诵不绝口,千古弥新。下面,简要介绍一下其中的六座名楼。
      (一)黄鹤楼
       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,面对鹦鹉洲,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,历代屡毁屡建。现楼为1981年重建,一共有五层,高50.4米,层层飞檐,四望如一。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。
        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
        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日暮乡关何处是,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        自从唐代诗人崔颢的这首“黄鹤楼”诗一出,黄鹤楼从此名声大噪,誉满天下,成为中国名气******的楼阁。
        (二)岳阳楼
       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西门洞庭湖畔,始建于三国魏文帝时期,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“阅军楼”,西晋南北朝时称“巴陵城楼”,唐时始称“岳阳楼”。现在的岳阳楼是清光绪五年(1879)重建,在岳阳西城墙上,坐东向西,面向洞庭湖,遥对君山。主楼三间,四周围廊,三层三檐,通高近20米。屋顶四坡,上凸下凹,翼角高翘,覆黄琉璃瓦,为中国现存******盔顶式建筑。楼前两侧左右有三醉亭和仙梅亭,与主楼呈品字排列。现在的岳阳楼为1984年重修,沿袭清光绪六年(公元1880年)所建时形制。
        “洞庭天下水,岳阳天下楼”,千百年来,无数文人墨客登览此楼,凭栏抒怀,有文,有诗,有画。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名句,鼓舞了历代名臣仕宦,仁人志士,更使岳阳楼闻名天下。 
       (三)滕王阁
       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赣江东岸,始建于唐永徽四年(653年),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。因李元婴曾被封为滕王,故冠名“滕王阁”。现滕王阁为宋式建筑,于1989年建成,主体建筑净高57.5米,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。
滕王阁号称“江南******楼”,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论者以为古今骈文******,无人敢比,堪称千古奇文,滕王阁也藉此文成就为千古名楼。 
       (四)鹳雀楼
       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,共六层,前对中条山,下临黄河,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。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栖于其上,所以得名。该楼始建于北周(公元557--580),毁于元初。如今的鹳雀楼1997年重建,高度为73.9米。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这首《登鹳雀楼》诗,使鹳雀楼闻名遐迩。
       (五)蓬莱阁
        蓬莱阁在蓬莱市区西北的丹崖山上,面积32800平方米。由三清殿、吕祖殿等祠庙建筑群组成。蓬莱阁最早建于晋朝,主体建于宋朝嘉祐六年(公元1061年),阁楼高15米,坐北面南,双层木结构。四周环廊,是观赏“海市蜃楼”的******处所。“八仙过海”、海外仙山的传说均与蓬莱阁有关。宋王迈有《蓬莱阁》诗:
历晋更唐岁月多,玩珠龙尚枕山阿。绝怜蓬阁包元佑,敢拟兰亭记永和。
秦望数尖衔夕照,镜湖一线暗烟莎。登临未久匆匆去,奈此千岩万壑何。
       (六)阅江楼
        阅江楼位于南京城西北,濒临长江。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,下诏在狮子山顶建造阅江楼,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建成,直到2001年,阅江楼终于建成,结束了“有记无楼”的历史。阅江楼高52米,共7层,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。碧瓦朱楹、飞檐斗拱,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,皇家气派。明代阅江楼虽然没有建成,太祖朱元璋却亲为未来的“阅江楼”写了《阅江楼记》、《又阅江楼记》,还下令所有大臣都要写,大学士宋濂的《阅江楼记》还入选《古文观止》。

        第二、重建景疏楼
        我们连云港也曾有一座古代名楼,它就是当年被誉为淮海******楼的“景疏楼”。与上述名楼一样,景疏楼也有一首出自古代大文豪的脍炙人口的诗词——苏东坡的《永遇乐·景疏楼》。只可惜这座名楼毁于金、元兵火。
        景疏楼旧址位于海州东北的墟沟平山(一说位于海州),北宋时海州通判大文豪石曼卿或其后任海州知州为仰慕汉宣帝时的“二疏(太子太傅疏广、太子少傅疏受)所建。此楼建于北宋熙宁七年(公元1074年)之前。石曼卿认为“二疏”是海州东海平山人(连云区平山)”。景疏楼飞檐斗拱,金碧辉煌,当年是“淮海******名楼”,文人雅士经常登临聚会,饮酒赋诗,大文豪苏东坡曾两次登临。
        修建汇聚历史文化色彩的“景疏楼”有很好的缘由,苏东坡的《永遇乐》等诗词就是绝好的配套资源。将“景疏楼”建设成可与黄鹤楼、岳阳楼、滕王阁、鹳雀楼四大名楼媲美的“淮海******楼”,不但可在连云港增添一处地标性景点,同时可供游人发思古之幽情,生修齐治平之理想,濡染古人高尚的情操,更可打造成连云港的城市名片,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        中国十大名楼有七个建在江河湖海之滨,黄鹤楼建在长江边之蛇山之巅,阅江楼建在长江边之狮子山顶,景疏楼当年也建在海边。如今,海水东去,若将景疏楼建在北固山舍利峰南侧平缓处,再在舍利峰顶建一观海亭作为景疏楼的配套建筑,山海城池尽收眼底,妙处自非笔墨所能形容。新景疏楼应博采众长,既要古朴厚重、壮观大气,以重现古代太平气象和传统文化风貌,也要具有现代气息,能反映连云港兴旺繁荣的景象和发展前景。使之能作为连云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,可以作为连云新城文化中心的配套项目。只要此楼建的有规模、上档次、有品位,假以时日,一定会成为连云港的一大靓点,也一定会成就一段千古佳话。

        (一)景疏楼原建于何处
        原来的景疏楼究竟建于何处?一说在平山村南之万金坝头,一说建于海州。
明 张朝瑞《云台山碑记》载:山之下有景疏楼遗址。刘兆龙《州志》:在治东北,石刻云:“宋叶祖洽慕二疏之贤,遂建此楼。”上多石刻,遗址犹存。金党怀英诗云:“景疏楼下无边水,暂濯尘缨可自由。”
        据《嘉庆海州直隶州志》载,石曼卿通判海州时,“以州东北二古墓为二疏墓,刻碑其旁,后遂收入图经,建有景疏楼”。
        以上二说,对于景疏楼所在地皆语焉不详。按金 党怀英《朐山驿亭阻雨》诗题推断,景疏楼似建在海州。其诗曰:
        脱叶萧萧山木稠,连墙飘汛海蓬秋。浪回朐岛冯夷舞,云暗苍梧帝子愁。 
        欲往未行淹仆马,乍来还去羡鹪鹙。景疏楼下无边水,暂濯尘缨可自由。
        海路东南万壑倾,青山孤起压重城。驿亭春半余寒雪,墙面无人草自生。
        从“朐山驿亭阻雨”的诗题中可以知道驿亭的地点在朐山,即今海州。从诗句“景疏楼下无边水”可以推断作者在朐山(海州)看到“景疏楼”,看到景疏楼下“无边水”(大海),据此可推知景疏楼建在海州之海边。不管是建在海州还是平山,当初建在海边却是没有疑问的。 

       (二)景疏楼建于何时何人所建
        有说是宋石曼卿所建,有说是宋叶祖洽所建。下面,从石曼卿、苏东坡、孙巨源、李清臣、叶祖洽等人在海州的活动时间,推断景苏楼的建筑时间和主建之人。
        石曼卿(992—1040)任海州通判在明道二年至景佑二年(1022—1035)之间的几年;孙洙1071年(熙宁四年)出知海州。又从宋·王宗稷《东坡先生年谱》间接查明,苏轼******次到海州登景疏楼是1074年,由此说明,1074年之前就有景疏楼。查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四百七十:“(宋哲宗)元祐七年(1092年)壬申己未,礼部郎中叶祖洽知海州。”叶祖洽出知海州在苏轼到海州18年之后,景疏楼应非叶祖洽所建。从苏轼登景疏楼的时间推算,景疏楼建设应与石曼卿或孙洙有关。如是石曼卿所建,苏轼登临时此楼至少建成30年了。
宋熙宁七年(1074)苏东坡闻海州有景疏楼,去密州赴任时路过海州,十一月十五日登景疏楼,忆好友孙巨源。元丰八年(1085)苏轼去登州任职时再度到海州。前后多次有诗道及景疏楼。
        其词《永遇乐》: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,坐别于景疏楼上。既而与余会于润州,至楚州乃别。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,与太守(注:此时的太守或许是陈海州)会于景疏楼上,作此词以寄巨源。长忆别时,景疏楼上,明月如水。美酒清歌,留连不住,月随人千里。别来三度,孤光又满,冷落共谁同醉?卷珠帘、凄然顾影,共伊到明无寐。今朝有客,来从濉上,能道使君深意。凭仗清淮,分明到海,中有相思泪。而今何在?西垣清禁,夜永露华侵被。此时看、回廊晓月,也应暗记。
        其诗《送赵寺丞寄陈海州》:景疏楼上唤蛾眉,君到应先诵此诗。若见孟公投辖饮,莫忘冲雪送君时。
        其诗《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》:南岳诸刘岂易逢,相望无复马牛风。山公虽见无多子,社燕何由恋塞鸿。高才晚岁终难进,勇退当年正急流。不独二疏为可慕,他时当有景孙楼。巨源近离东海,郡有景疏楼。
景疏楼如果不是石曼卿在任时建,从苏东坡“他日当有景孙楼”诗句及多次将孙洙与汉贤人“二疏”相提并论,倒有可能是孙洙任海州太守(知州)时建。

       (三)相关资料
        1、孙洙(孙巨源)1071年出任海州知州。宋史载,孙洙(1031~1079)字巨源,广陵(今江苏扬州)人,苏东坡好友。皇祐元年(1049)进士,授秀州法曹。迁集贤校理、知太常礼院,兼史馆检讨、同知谏院。熙宁四年(1071),出知海州,元丰中官至翰林学士。元丰二年卒,年四十九。《宋史》、《东都事略》有传。着有《孙贤良集》,已佚。《全宋词》录其词二首。
        2、孙巨源因知海州,苏轼视其为“二疏”乡人,多次将其比之“二疏”。其词《更漏子·送孙巨源》:“水涵空,山照市,西汉二疏乡里。新白发,旧黄金,故人恩义深。 海东头,山尽处,自古客槎来去。槎有信,赴秋期,使君行不归。”苏轼与孙洙志同道合,同病相怜,惺惺相惜,感情非比一般。苏轼另一首诗也可体现这样的情谊。
         三年客京辇,憔悴难具论。挥汗红尘中,但随马蹄翻。
        人情贵往返,不报生祸根。坐令平生友,终岁不及门。
        南来实清旷,但恨无与言。不谓广陵城,得逢刘与孙。
        异趣不两立,譬如王孙猿。吾侪久相聚,恐见疑排拫。
        我褊类中散,子通真巨源。绝交固未敢,且复东南奔。
        宋史载:孙洙,字巨源,广陵人。羁丱能文,未冠擢进士。包拯、欧阳修、吴奎举应制科,进策五十篇,指陈政体,明白剀切。韩琦读之,太息曰:“恸哭流涕,极论天下事,今之贾谊也。”再迁集贤校理、知太常礼院。(海州)“旱蝗为害,致祷于朐山,澈奠,大雨,蝗赴海死。”洙博闻强识,明练典故,道古今事甚有条理。出语皆成章,虽对亲狎者,未尝发一鄙语。文词典丽,有西汉之风。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,不幸早世,一时悯伤焉。
后人虽然没有建“景孙楼”,但是广西北流却建有“景苏楼”,以怀念苏轼,楼由清光绪三十一年北流知县高延梅倡导,邑人捐资所建。地址在圭江边,即苏东坡当年雇人扎竹筏下水的码头旁。

        (四)石曼卿、苏轼、孙洙、李清臣、叶祖洽在海州时间
         1、石曼卿(992—1040)通判海州
        1022年之后,某年,石曼卿因上书反对太后称制,被贬海州任通判。明道二年(公元1033)二月,宋仁宗亲政,大赦天下,石曼卿从海州通判任上调回京师,擢升为秘阁校理。
        2、李清臣通判海州
        1071年,即熙宁四年,李清臣因从韩绛使陕西,部下叛乱,绛坐贬,清臣求自贬,因通判海州(1071—1076)。
        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七十七》 熙宁九年(丙辰,1076)诏前知虔州刘彞、知黄州路京等十五人,减磨勘年、陞名次各有差;知池州郑雍、通判海州李清臣等十四人,降考、降名次各有差。以三司上比较诸路熙宁五年盐税增亏故也。
        3、叶祖洽知海州
        叶祖洽(1046—1117)元祐年间(1086-1094年),1092年任江苏海州知县。绍圣元年(1094年),宋哲宗亲政,重用革新派章惇,重新推行新政。叶祖洽被召回京师。
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四百七十:(宋哲宗)元祐七年(壬申,1092年)己未,禮部郎中葉祖洽知海州。
        4、苏轼年表(含孙、李、叶在海州时间)
        1071年,(熙宁四年),孙洙出知海州。
        1071年,(熙宁四年),李清臣贬海州通判。
        1072 壬子 熙宁五年 37岁 是年苏轼任杭州通判。
        1073 熙宁六年,癸丑,苏轼38岁,在杭州通判任,冬,往常、润、苏、秀,赈济饥民。(应是这年在润州道上过除夜)
        1074,农历甲寅年,宋神宗熙宁七年九月二十日,别南北山道友,秋末去杭赴密州,与杨元素同舟,与陈令举、张子野过李公择于湖,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。夜半月出,置酒垂虹亭上。道过常州,为钱公辅作哀辞。是年苏轼在润州道上过除夜。(苏公记忆有误,应该是前一年即熙宁六年,在润州道上过除夜)
        1074年,苏轼过淮安,涟水县令盛桥、陈海州、李清臣等接待。
        1074年,宋神宗熙宁七年秋,39岁,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,(十一月十五日访海州,登景疏楼。)并于当年12月3日到达密州任所。熙宁七年(1074年)十一月,苏轼赴密州知州。时值寒冬,下了一场大雪,便作了《雪后书北台壁二首》诗。
        1085 乙丑 元丰八年 50岁 正月四日,苏轼离开泗州,上书求住常州。经南京到常州。五月内,复朝奉郎,知登州。再过密州,过海州,叹高丽馆壮丽,作一绝:“檐楹飞舞垣墙外,桑柘萧条斤斧余。尽赐昆邪作奴婢,不知偿得此人无?” 

       (五)民国张百川先生《云台导游诗抄》中关于二疏及景疏楼的诗
        1、景疏楼
        明张朝瑞《云台山碑记》载:山之下有景疏楼遗址。刘兆龙《州志》:在治东北,石刻云:“宋叶祖洽慕二疏之贤,遂建此楼。”上多石刻,遗址犹存。金党怀英诗云:“景疏楼下水无边,暂濯尘缨可自由。”
师保回家筑小楼,满林烟景认从头。窗开牛斗檐边接,帘卷鲸涛镜里收。
风雨山川凭北固,海门锁钥挽东流。迄今遗址归何处,一片闲情问白鸥。
        2、二疏故里
        赵《续志》:与沃壤山连麓,平山东岩有二疏墓。张峰《州志》、陈宣《州志》俱载二疏东海平山村。李普元《东海志》:二疏在万金湖北岸,即今之平山村,为二疏故里。
二疏故里暮云横,遗址遍寻辩不明。白首同归偕隐愿,黄金散尽故乡情。
公卿门外高车送,父老筵前置酒迎。未买田园知足戒,高风自古好声名。

       (六)《云台山导游诗稿》中关于景疏楼的诗
          1、景疏楼 和百川先生
        淮海东来******楼,高山仰景记从头。
        峥嵘气象涛边立,壮阔波澜画里收。
        亮节追怀心致远,遗踪凭吊慨风流。
        清歌美酒今何处,聊寄闲云与白鸥。
        2、永遇乐·和苏文忠景疏楼
        东坡先生之《永遇乐·景疏楼》论家以为“形象逼真,情景宛然,极有层次。”虽是怀念同侪孙巨源,实是抒发自心。时,苏公与巨源皆因“改革新政”与王荆公不合,在朝倍受打击,自请外任,故此词写的沉郁苍凉。此词借月抒情,别具一格,余爱之,遂续貂。
        谁记当年,景疏楼下,万里秋水。
        细浪连空,清波摇岸,月上天如洗。
        伊人何处,沧茫无际,好景与谁沉醉。
        今宵也,华灯伴我,清歌夜阑无寐。
        先生来矣,一杯斟满,莫道差强人意。
        不看吴钩,不听瓦缶,不潸英雄泪。
        启明虽远,银蟾如近,一任冷衾凉被。
        君知否,清光照处,自当有记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

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


炳石居士
2014年7月8日

总页数:1  第  1    页 

上一篇:汉奸否认“九段线”的本质是卖国求荣   下一篇:云台山导游诗稿
【刷新页面】【加入收藏】【打印此文】返回
电 话 13851266597    地 址: 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东园路8号 邮编:222042 邮 箱: 983959271@qq.com
连云港黄海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|信通网络- 连云港网络公司 技术支持[管理] 苏ICP备14014670号
 

苏公网安备 32070302010041号